發揮運動潛能 王順正 回上一層

 

  年輕時,看過一本描述「超能力」的漫畫書,書中對於未來人類皆具備某種「超能力」的描述,深深吸引筆者的注意。念力移物、隔空加熱、瞬間變位、飛天遁地、隔物透視、看透心思等,超呼人類原本能力的表現,總是讓人期待與嚮往,而且,至今仍讓筆者著迷。

  長期以來,筆者一直認為,人體的心肺耐力、肌力、肌耐力、敏捷、協調、速度、瞬發、反應、平衡、準確、韻律、穩定、柔軟度等身體運動機能,也是一種類似「超能力」的運動表現。而且,筆者始終相信,每個人皆具備某一種身體活動的「超能力」,若能在成長的過程中,好好的自我評析與發揮,必定能夠確實擁有運動「超能力」,進而享受運動的好處與樂趣。期待全面性的發展運動能力,同時參與各式各樣的運動,可能反而造成相互干擾,限制運動潛能的發展。

  撇開「超能力」不談,教育過程中的「性向測驗」,其實也是評量每個人未來發展方向的教育手段。判斷力、理解力、推理能力、創造力、記憶力等,每個人皆各有所長、各具天分;瞭解自己的專長再加上積極努力的學習,必定能夠隨心所欲、有所成就。儘管知識的學習有別於身體能力的展現,適度的開發與培養,同樣可以激發身體的潛能。

  筆者長期投入長跑選手的科學研究,發現國內部分長跑選手的最大攝氧量並不高,在長期艱苦的訓練後,跑步成績仍然能夠在國內名列前茅,但是要在國際上擁有特殊的成就與表現並不容易。儘管,「一分的天才加九十九分努力」,是每個人成功的基本條件,但是,確實依循個人的天分積極努力,才是事半功倍的正確理念。如果一味依據別人的要求與期望,卻不瞭解自己的「性向」與「能力」,最後的結果往往徒勞無功、甚至痛苦萬分。

  事實上,運動能力優異的社會人士與學生比比皆是,但是,這些具備運動「超能力」者,往往因為環境因素、家人要求、同儕關係、社會期望、或者經濟壓力的影響,導致參與不適當的運動項目,甚至放棄參與體育活動。這種依循社會潮流的運動參與方式,以及不重視個人運動潛能的社會現象,當然無法有效發展上天賦予的運動天份。

  運動能力表現較不平均的社會大眾 (一般人皆是這種類型) ,往往被誤認為(或自認為)沒有運動天賦或運動能力不佳,在機會與意願皆缺的狀況下,終生沒有發揮運動潛能的餘地。其實,跑不快的人可能跑得久、跳不高的人可能擲得遠、擲不遠的人可能投得準、沒有韻律感的人可能平衡好、沒有力的人可能柔軟度佳、反應不快的人可能穩定性高、……,發覺你(妳)的運動潛能,瞭解自己在運動上的特殊能力,盡力朝個人的運動「潛能」發展,才是確實享受運動的積極作法。此時,適當的測驗與評量,正是瞭解每個人運動「超能力」的有效方式。

  人體體型與體格的基本測量,包括身高、體重、腿長、手長、大小腿長比例、腳長、足弓高度、腳踝直徑、三圍、股四頭肌通過膝關節的角度 (Q angle)等,皆可以做為評量運動潛能的參考依據。不過,如果你(妳)的身材中等、腿長普通,甚至腰臀圍比接近 1,也不要以為自己不適合參與運動,因為身體體型與體格的基本測量,只是身體能力的初步評估,畢竟身體的外型與其機能,並無法完全劃上等號。很多國際知名的高爾夫球名將皆身材矮小,華裔網球選手張德培的體型也不特殊。唯有確實瞭解運動與體型間的相互關係,才能夠針對不同體型者,提出較為客觀的運動潛能評量。

  人體安靜與運動時的生理反應的測驗,更是評估運動「潛能」的重要參考。呼吸循環系統功能測驗、肌肉採樣檢驗、血液生化物質檢驗、內分泌系統的基本檢測等,都與一個人的運動潛能密切關連。雖然,運動時的生理反應檢測,明顯的較體格與體型測驗有效,而且也極具代表性 (例如以最大攝氧量代表長跑潛能、以肌肉中的白肌比例代表短跑潛能、以血液中的乳酸濃度代表運動時無氧性能量參與比例、以體內男性賀爾蒙的含量代表瞬發性運動的潛能等) 。不過,運動時的生理反應與運動能力間,仍然存在著些許的差異。畢竟,影響運動潛能的因素除了生理反應以外,還包括技巧與心理層面的變因。

  基本運動能力的測驗,是評估運動潛能的最有效方式。包括敏捷、協調、速度、瞬發、平衡、韻律、穩定、準確、反應等基本運動能力的測驗,皆直接或間接與各項運動間存在密切的從屬關連,評量的結果也最為有效。特別是有關平衡、穩定、準確等基本運動能力的評量部份,最容易被一般社會大眾忽略。其實射箭、射擊等奧運項目的冠軍選手,正是此類型「超能力」的最佳代表性人物。

  就算你(妳)在體型與體格、運動時生理反應、以及基本運動能力三方面,皆沒有優異的評量結果,我們建議你(妳),仍然不要放棄屬於自己的運動「潛能」。只要在這些評量的結果中,尋找超乎其他能力的「超能力」,並且長期深入的參與相同類型的運動項目,你(妳)的運動「潛能」,其實仍然能夠獲得長足的發展。




 

回上一層  回上一層